关灯 护眼 字体:

第九十五章 技术太好的烦恼(中杯)

年产量就达到了270~540吨。

    这产能可以直接将整个白松露市场干崩。

    回过神来的林书雅,将问题抛给了吕伟斌:“那吕经理认为产量应该控制在多少亩比较合适?”

    吕伟斌摸了摸下巴的胡茬,陷入了沉思之中,过了一会:“国内的消费市场勉强可以消费二十吨左右,国外也大概可以消费二十吨,如果产能超过了,大概率只能降价促销了,但是降价促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。”

    “吕经理的判断依据是什么?”林书雅对于市场运行,以及产能和价格的关系,还是有些不太理解。

    “我是这样判断,首先目前白松露的三个大核心产区分别是:欧洲的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;亚洲的云贵高原;北美的落基山脉。”吕伟斌显然是做过一些功课的,他继续补充道:

    “这些产区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都集中在北半球,而白松露的采收季节,每年都是11月到次年1月,考虑到松露存在最佳赏味期,这意味着每年只有11月、12月、1月、2月可以吃到新鲜的松露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林书雅已经明白了:“也就是说,我们要抢占野生松露无法收获的那一部分时间。”

    吕伟斌点了点头:“没有错,这样一来,我们就有8个月的全占时间,剩下的4个月考虑到野生松露上市,可以适当减少产能,从而维持住松露的市场价格。”

    其实国内外的消费力,肯定不止每年3吨,而是每年野生白松露的产量就那么多,想买也不一定可以购买得到。

    在综合考虑之后,每年生产40~50吨白松露,便可以维持住当前的市场价格。

    林书雅按照这个需求量,一下子就算出了需要使用多少亩智能大棚了:“大概需要15~30亩,每年就可以生产27~108吨左右。”

    “就足够用了。”

    其实27~108吨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能了。

    如果按照目前最低的市场价,每公斤新鲜白松露1000块钱来计算,每吨就是100万元。

    然而吕伟斌可不打算卖每公斤1000块钱的低价,毕竟从刚才林书雅提供的样品来看,智能大棚出产能的白松露每一株都在100~200克左右,而且品相、风味都达标,不卖每公斤3000块钱,都对不起这个技术。

    至于更高的价格,就有些不适合了。

    毕竟价格越高,有可能消费的人群就越小。

    而且吕伟斌非常清楚,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