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护眼 字体:

第三百五十七章 真相伊始



    然而仔细想想,其实根本难以说得通。暗杀其他人还说得,杀杨永泰,姜瑞元绝不可能坐视不管。别看杨永泰在党内人缘极差,或者说政学系与其余派系争权,甚至还有人认为杨永泰为姜瑞元所猜忌。

    然而实际上,政学系总共才四十几人,并且都是无兵无将的文官政客,如何争权?以杨永泰在党内军内的恶劣人际关系,并且有时独然一身的军师,如何引得姜瑞元猜忌?

    为了这样一个人,去招惹正如日中天的姜瑞元,公然挑战国府的威严,恐怕就连二陈本人也不敢如此大胆。

    但这个陈有光,明显就属于不怕死的狂徒,被心中的理念所扭曲,根本就不在乎杨永泰的身份和对于整个党政权的意义,敢于行刺。

    而姜瑞元也是搬起石头砸了的脚,他用狂热的国家主义理念去对这些年轻人洗脑,如今却又无法呼吁这些人服从国府的政治安排,最终是断送了的权势与地位。

    杨永泰之死,是党政权的一个重要分水岭。曹操失去了郭奉孝,终有赤壁一败,而姜瑞元在这个如此敏感的时刻失去了杨永泰,更是会在不久之后遭遇西安事变这样的背叛。

    果然是天意难测,姜瑞元这个佛教安排入世的棋子,最终还是被大势所弃。

    1933年,陈有光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结束时,与同事谈到对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论点有不同看法,谁知却传到训练主官康泽的耳中,引起康泽的不满,且有以内部纪律制裁的拟议。

    陈有光见此,担心遭到不测,于1933年秋丢掉庐山训练团第四营政治指导员的职务,化名逃亡上海。

    其时,正值日军疯狂对华进攻,先后发动“九一八”和“一二八”及进占长城各口事件。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,南京当局对外稍作抵抗或根本不加抵抗,采取妥协求和的办法;对内于亲日派又不加惩处。

    日军的野蛮侵略和亲日派的行径及当局的作为,激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救亡运动,各种抗日救亡组织,明里暗地应运而生;“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”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于1935年初秋产生的。

    可以说,最早是党扶植起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,后期却又无法制约,最终被这种狂热的火焰所灼伤。

    陈有光在上海隐居的年余里,有感于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耻辱,又受到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影响,希望在抗日报国方面有所作为。

    同时他又深受历史上侠客剑士之风的感染,因而选择了一条个人英雄主义的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