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护眼 字体:

第一百七十九章 物质与精神(二更)

死的状态下,能有多少人愿意去修佛求道?

    至于读书明理,更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,难以推广。没有知识,便难以理解真理和深奥的玄学,这点是肯定的。古往今来,不吃饭的圣人,一个也没有。

    即便有着不少的偶然和天才,但偶然就是偶然,在茫茫众生之中,没有借鉴的意义。人总要先生存,才能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

    自古三餐不继,生活没有着落而依旧能出人头地,修成正果的能人,不说没有。但认真的思索一下,这种人才有多少?十个还是一百个?亦或者成千上万个?

    与庞大的人口基数想比,不过沧海一粟罢了。中国古代,在隋朝大业年间,也即杨广统治时期才开展科举,并不是没有道理。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,也只有豪门世族才有资源供养一大批不事生产,而专门读书求学的群体。

    也只有隋朝的农业技术进步,粮食供给比以前更为充足,科举才有了发展的土壤。

    寒门士子,既要为生活而奔波,又要去专研学问,成才的固然也有,单比例如何?翻看史书,几千年里面,真正出身农民而留下名字的文化人,有几个?而出身良好,有足够资源接受优质教育的文化人,又有多少?

    两者一番比较,自然就有着结论,不要把励志故事当做真理啊。

    况且寒门,也不是一群一无所有的赤贫农民阶级。本质上来说,寒门也是贵族的预备役,作为准世家而存在,生活说不上奢侈,但也基本和贫寒无关。

    对于宗教的大规模发展,生产力也起着巨大的影响。如果要发展一神教,也就是伊斯兰那种无敌脑残的狂热排外性野蛮文化,到不怎么需要生产力。因为只有穷得一无所有的人,才算是真正的不怕死。

    对于道佛这两种注重心灵修炼的精神理念,生产力就很关键了。

    没成佛之前,总得吃东西吧?不吃就要饿死,还修个屁啊。更不去说,大乘佛教那群猪头,还整天得帮佛祖塑金身,这也要钱啊道家的修行者也差不多,没成仙之前,照样要吃喝拉撒。飞天遁地的常常看到,亲自去种田的还真没几个。

    这生产力上不去,几个人里面才能供养得起一个修行者?众生贫苦,又有几人能够放弃家人的生计,去寻那虚无飘渺的正果?

    是故黄金时代来临之前,想要大规模的开拓精神世界非常之不现实。这也是为何,在当今这个时代,西方文明得以大举攻略世界的主要原因。在现阶段来说,物质文明的发展显然比精神文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