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护眼 字体:

第461章 初唐四杰杨炯

写下了那篇《青苔赋》,来表达心中的忧郁之情。”

    “在公元676年,已经快30岁的杨炯。”

    “就去参加了当时的京应举制,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也只是一个校对典籍的九品小官,他的仕途也终于在这时候迎来了一点较为光明的前途,毕竟很多文人的组织里都是从这个位置上开启的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入职校书郎以后,他心中依然不满。”

    “一是他自己的学识远超于这份工作,二是因为他奋斗了30多年,却仍然只做了一个九品小官。”

    岳飞:杨炯的诗刚健豪迈,荡气回肠,具备革新意识。

    杨炯与其他三位初唐四杰相比,他的一生坎坷并不多,所奔波的地方也很少。

    其文名甚佳,渴望建功立业,以施展远大抱负。

    但一生沉浮于一线小官,终生没有实现安邦济世的夙愿。

    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王朝下,身具大才华,但无处施展,不禁让人叹息。

    杨炯存世诗作仅34首,五言诗28首,没有一首七言诗。

    但题材很广,边塞风情、山山水水、生活琐碎、个人理想与抱负等等应有尽有。

    他的诗中也囊括人际交往信息,交往的人中包括达官显贵,也有怀才不遇的青年才俊,还有参加宴会时的成员,或有登高同游的友人。

    他们以文会友,相互切磋,诗歌就是他个人真实经历,间接体现出当时文人的人情往来。

    关于送别主题的诗占比较大,内容多与同僚间往来较多,与他交往的同僚均是地位、身份、兴趣爱好相近的人。

    尤其与另一位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交往最近,与同在宫中为官的宋之问也有较密的交往。

    不论身份如何,杨炯以诚相待,关系融洽。

    可以见得杨炯对待友人是十分重情谊的,又可以反衬出诗人性格。

    虽然杨炯的足迹未到关外,其边塞诗也并非其亲身体验。

    但在对外扩张,抵抗外族的大环境下。

    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,都饱含激情和勇气。

    对于年少气高的杨炯来说,他会选择充满激情的文字描写战争,歌颂战士,以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。

    他的边塞诗激昂澎湃,辞情激荡,对于后辈两位边塞诗名家高适、岑参产生影响深远。

    纪行感怀诗,是诗人游历、旅途中的所见所闻,描写环境、风物以抒发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