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开一面。”
“李世民怜惜濮州刺史,欲让他官复原职。”
“魏征谏言称秦王府的旧僚属,现居朝廷内外官的很多,担心每个人都仗恃偏袒,而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。”
“李世民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,对濮州刺史称自己从前为秦王,只是王府的主人。”
“现身居皇位,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。”
“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,大臣的意见如此不可以违背。”
“李世民原先曾感叹,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。”
“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,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,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。”
“宰相不认同,以夏商周秦为案例,称魏征是书生,高谈阔论会祸乱国家,不可听信。”
“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,接受魏征的建议而不怀疑。”
“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,但到贞观四年,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。”
“一年判死刑仅二十九人,刑法几乎不用,米价每斗才三钱。”
“蛮夷首领身穿衣冠,带刀宿卫。”
“东到大海,南过五岭,夜不闭户,行不携粮,路上就能得到供应。”
“李世民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谏仁义治国的结果,叹息宰相见不到此情此景。”
赵匡胤: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,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!
不说其他的,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,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。
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样卓越的功绩,说什么也要去泰山封禅。
在贞观六年的时候,文武百官不断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礼。
但唐太宗不以为然,认为若天下安定,百姓家家富足,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。
可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,唐太宗打算听从大家的意见,惟独魏征认为不可。
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,抑或是德行不厚,大唐不安定,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、年成未丰收,祥瑞未到,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。
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,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。
然隋亡大乱之后,人口没有恢复,国库粮仓空虚。
而太宗驾东去泰山,大量的骑兵车辇,耗费难以承担。
且太宗封禅泰山,则各国君主聚集,远方夷族首领跟从。
如今从伊水、洛水东
“李世民怜惜濮州刺史,欲让他官复原职。”
“魏征谏言称秦王府的旧僚属,现居朝廷内外官的很多,担心每个人都仗恃偏袒,而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。”
“李世民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,对濮州刺史称自己从前为秦王,只是王府的主人。”
“现身居皇位,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。”
“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,大臣的意见如此不可以违背。”
“李世民原先曾感叹,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。”
“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,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,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。”
“宰相不认同,以夏商周秦为案例,称魏征是书生,高谈阔论会祸乱国家,不可听信。”
“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,接受魏征的建议而不怀疑。”
“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,但到贞观四年,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。”
“一年判死刑仅二十九人,刑法几乎不用,米价每斗才三钱。”
“蛮夷首领身穿衣冠,带刀宿卫。”
“东到大海,南过五岭,夜不闭户,行不携粮,路上就能得到供应。”
“李世民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谏仁义治国的结果,叹息宰相见不到此情此景。”
赵匡胤: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,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!
不说其他的,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,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。
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样卓越的功绩,说什么也要去泰山封禅。
在贞观六年的时候,文武百官不断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礼。
但唐太宗不以为然,认为若天下安定,百姓家家富足,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。
可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,唐太宗打算听从大家的意见,惟独魏征认为不可。
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,抑或是德行不厚,大唐不安定,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、年成未丰收,祥瑞未到,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。
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,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。
然隋亡大乱之后,人口没有恢复,国库粮仓空虚。
而太宗驾东去泰山,大量的骑兵车辇,耗费难以承担。
且太宗封禅泰山,则各国君主聚集,远方夷族首领跟从。
如今从伊水、洛水东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