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护眼 字体:

第625章 大手笔,掀桌子!



    “至于内地的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所的那些精锐,说句不好听的,他们研发的制程都是90纳米,120纳米,甚至微米制程,都是老掉牙的玩意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人用来研发55纳米还差不多,研发40纳米都费事,更别说10纳米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以说,他们学的那一套,就是蒸汽时代的汽车。”

    “而我们要造的是现代的超跑,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玩意,他们的经验,理论体系,技术,都用不上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人别说作为夜鹰计划的500攻坚团队了,即便是2500人的研发团队都难。甚至很多都只能当做支持团队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秦主任沉默了,心惊不已:“内地最高端的半导体研究所和高校,都已经这么落后了?”

    “不客气的说,的确是这样。除非特殊领域,比如军工半导体,比如北航的航天半导体,这些领域需要的芯片可靠性第一,制程反而不重要,哪怕是90纳米,120纳米,都可以用。”

    “但我们的消费电子领域不同,今年下半年的iPhone 6系列就会用20纳米芯片,明年14纳米,大后年10纳米。那些老掉牙的东西,都用不上。”

    “不止如此,内地高校教的那些东西,也都是过时的,老掉牙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星逸半导体在内地招的985名校半导体毕业生,也没啥用,入职后也都要从头学习先进制程的理论体系,往往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成为合格的一级研发工程师。”

    王逸越说,秦主任的面色越发凝重:“我明白了,是我们的培养体系出了问题。内地高校的导师大牛,他们自己都不懂那些先进制程,教给学生的自然也是过时的东西,所以哪怕到博士毕业,都用不上,还得重头学习,重新培养。”

    “对,正是这样,我们星逸半导体才无法招到足够的工程师,只能从台积电、三星、英特尔挖人,但挖人越来越难,而且数量太少。”

    王逸娓娓道来:“台积电四万多工程师,三星也有近三万人,英特尔五万多,就连中芯国际都有一万工程师。”

    “而我们星逸半导体起步太晚,哪怕待遇开的再高,也比不上其他巨头几十年的积累。目前工程师总量只有一千多人,先进制程研发工程师只有四百左右。差了太多。”

    “按照我的估计,星逸半导体的工程师数量,也要达到至少两万人,其中研发工程师要达到8000人!”

    “先进制程的核心研发工程师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